天天看片天天操-天天看片中文字幕-天天看人体-天天看视频-天天干天天操天天爱-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操

首頁 > 學術研究 > 儒學天地
儒學天地
王中江|什么最值得學習和知曉——論孔子的“學道”和“知道”
發布時間: 2022-02-28 09:31:01     作者:本站編輯    

  【摘 要】什么最值得人學習和知曉?對孔子而言,即“學道”和“知道”。《論語·述而》篇記載孔子所言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中之“學而”可能有誤。據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之記載,“學而”當為“學道”,正好與“誨人”相應,于文于義皆長。孔子好學,也喜論學,所學范圍甚廣,“學道”為其要;孔子求知,“知道”為其本。出土文獻所見《論語》(《齊論》)有《學道》篇,其言“學道”,結合傳世文獻,可求其具體所指。孔子信奉道,志于道,其道廣大高遠,學道、知道即為盡力、用力處。


  【關鍵詞】學習 知曉 學道 知道 道



 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程度同它本身的重要性不一定對等,對此不斷進行檢視有助于擴展對事物的認識。就孔子之“道”而言,我們對它的探討[1],還沒有達到它在孔子思想世界中的重要性程度。在此我想利用三個文獻考察一下孔子的“學道”和“知道”這兩個概念。這三個文獻,一個來自未受到注意的傳世文獻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,另外兩個來自新出土的文獻(肩水金關漢簡和海昏侯漢簡《論語》)。它們都為我們認知孔子之“道”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有價值的信息,因而也使我們觀察孔子之道的視域得以擴大。


  一.什么最值得學習——“學道”


  《論語·述而》篇記載:“默而識之,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[2]我們很熟悉孔子的這段話,并且習以為常,歷史上沒有發生疑問,現在也是如此。但實際上這是有問題的。撇開頭一句的“默而識之”,關鍵是“學而不厭”這一句。將它同“誨人不倦”連到一起說,兩者已成為固定的熟語,語義也沒有難解之處,指人在學習上和教人上應持有的態度:學習從不要有滿足之心,教人從不要有厭倦之心。這兩句話中的謂語“不厭”與“不倦”對應,兩個詞的搭配很合適。按說兩句的主語“學而”與“誨人”也應是對應關系,但兩者的用語明顯不類。“學”和“誨”都是動詞,這沒有問題,但后者有賓語,前者沒有賓語,卻用了連詞“而”,完全不對應。既然“誨”有賓語,施教的對象是“人”,那么與此相對應的“學”也應有賓語和學習對象。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呢?


  沒有人會否認孔子是好學的人[3],人們都知道他也是一位喜愛談論學習的人。在《論語》中“學”這個字出現的次數非常多。《論語》第一篇第一章孔子說的三種快樂中的第一種是來自學習(“學而時習之”)。[4]孔子在不同語境下闡述“學”,希望人們具有好學的精神,教導人們應該學習什么:有廣泛意義上的“學文”[5],也有具體意義上的“學詩”“學禮”“學易”等。孔子還談論了人們應該如何去學習。比如,他告訴人們,僅有學習是不夠的,還要復習和練習;學習必須同思考結合起來等。


  在學習什么上,孔子提出的“學道”概念則是我們要重點討論的。但在傳世本《論語》中,這一概念只出現在《陽貨》篇中:“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,夫子莞爾而笑曰:‘割雞焉用牛刀?’子游對曰:‘昔者,偃也聞諸夫子曰:“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”’子曰:‘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戲之耳!’”依據這一記載,“學道”這一概念是孔子提出的。子游在這一特殊場景下通過引用孔子說過的話,婉轉地表達了他對老師批評意見的不接受。孔子的這兩句話表明,不管是什么人(君子和小人),他們只要“學道”,對社會總是有益的。“道”這一概念在孔子那里比“文”這一概念的意義更廣,它有路、原則、真理、價值和方法等許多意義。“學道”就是學習和掌握這一切東西,“志于道”就是以追求這些為志向。子夏將君子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定位為“道”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”(《論語·子張》)。按照社會分工,社會大眾從事的是各種不同的具體工作,“君子”從事的則是追求普遍真理和價值,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“君子不器”。


  “志于道”就要“學道”。但“學道”在《論語》中只有這一處嗎?在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這兩句中,“而”與“人”這兩個詞不類。這兩句話如果單獨說,文通義順,沒有什么問題,但合到一起看,就有問題。“學而不厭”的上一句是“默而識之”,兩句中都用了“而”字,將這兩句相提并論似乎也可以。孔子有“學而不思”(《論語·為政》),子夏有“學而優則仕”(《論語·子張》)等類似的“學而”的用法。但在這三句話中,后兩句話前后的呼應性很強,“識之”同“不厭”不是對應關系,“不厭”只能對“不倦”,因此“學而”相對應的只能是“誨人”。既然“誨”后面是名詞“人”,那“學而”后面的“而”字就有可能是誤傳。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

  在偶然之中,筆者發現了一個問題,就是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同《論語·述而》篇對這兩句話的記載有異。我們來看《史記》中的記載:“明年[6],孔子自蔡如葉。葉公問政,孔子曰:‘政在來遠附邇。’他日,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孔子聞之,曰:‘由,爾何不對曰“其為人也,學道不倦,誨人不厭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”云爾。’”在這一記載中,我們清楚地看到,孔子幽默地替子路擬出了介紹他的方式,說他是一個“學道不倦,誨人不厭”,“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”的人。在《論語》中,葉公這個人出現過好幾次,有處記載是他直接請教孔子。《論語·述而》中的記載是:“葉公問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對。子曰:‘女奚不曰“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”云爾’。”與此不同,司馬遷加上了“學道不倦,誨人不厭”,它應同《論語·述而》的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一句有關聯。兩者文字上的差別,除了“不倦”“不厭”位置互換(語義上沒有特別的影響)[7],引人注目的是,司馬遷的記載中是“學道”而不是“學而”。


  照上述《論語·陽貨》的記載(“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”),可以肯定,孔子確實使用了“學道”一詞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記載為“學道”,很有可能是司馬遷有所本。關鍵是在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這兩句話中,“學道”對“誨人”顯然比“學而”對“誨人”于文于義都要好,傳世本《論語》非常有可能是誤寫(或承上文“而”字而改“道”為“而”)。


  孔子一生敏而行之,其愛好學習和樂于培養學生的“不厭”“不倦”美德,既是他的承諾和倡導,又是他所履行的。這是孔子追求圣人人格目標的一部分。孔子的言行示范于弟子們,也示范于公眾,他也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。不了解他的人想進一步了解他(如葉公問子路),了解他的人肯定他,將他譽為圣人。但孔子從不以“圣者”和“仁者”自許,也不接受別人對他的這種贊美,他總是謙虛地說,他沒有做到。但在學道不懈怠、教人不疲倦上他有當仁不讓之自許,這是他的“夫子自道”。


  有兩個例子能進一步佐證學(什么)與教(誰)是相對的,不厭與不倦是相對的。一個是《論語·述而》的記載:“子曰:‘若圣與仁,則吾豈敢?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云爾已矣。’公西華曰:‘正唯弟子不能學也。’”在這一語境中,似乎是孔子的弟子公西華稱贊他為圣人,但孔子不接受,他用“豈敢”加以否定。孔子稱他大概只做到了“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”。這里以“為之”對“誨之”。“為之”的“為”和“之”比“學”和“道”要廣,但兩者相類。


  另一個例子是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的記載。孟子稱頌孔子時引用了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。在這一對話中,子貢詢問他的老師是不是圣人,孔子一方面予以否定,一方面依然以學不厭、教不倦來肯定自己:“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:‘夫子圣矣乎?’孔子曰:‘圣則吾不能。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。’子貢曰:‘學不厭,智也,教不倦,仁也。仁且智,夫子既圣矣。’”[8]這里的“學什么”和“教誰”都省去了,但實際上暗含有學是學道、誨是誨人的實指,補上的話當然就是“學道”和“誨人”。


  “學道”一語不見于六經,它可能首見于《論語》,也可能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。從小就愛學習的孔子,主張人們廣泛學習一切東西(“博學”),認為人應該培養各方面的能力(“多能”),對儒家來說,這主要就是“六藝”(技能)和“六經”的學習和技能訓練。孔子說的“學文”“學易”“學詩”和“學禮”等主要同“六經”(“游文于六經之中”)有關。此外,孔子主張廣泛接觸實際生活,主張多聞和多識,如《論語·述而》記載說:“子曰:‘蓋有不知而作之者,我無是也。多聞,擇其善者而從之;多見而識之;知之次也。’”


  但孔子又強調學有所主。子貢敬佩孔子知識廣博和多知。孔子反問他說:“‘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’對曰:‘然,非與?’曰:‘非也!予一以貫之。’”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“道”就是孔子用以表達學習的主要對象和目標的一個關鍵詞,這也是孔子為什么說“吾道一以貫之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。孔子后學承繼了他的“學道”概念。《禮記·學記》說:


  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《兌命》曰:念終始典于學。其此之謂乎!


  雖有嘉肴,弗食,不知其旨也;雖有至道,弗學,不知其善也。[9]


  這兩段鼓勵人們“學道”的話語非常著名,讀起來也朗朗上口。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“知道”和懂得道的價值;反過來說,人要“知道”就要“學道”。人不學習就不可能“知道”。豈止“道”,要認知和掌握其他事物都需要學習。


  因此,將《論語》《史記》及其他有關記載統而觀之,孔子說的原話很可能是“學道不厭,誨人不倦”。這也證明,對孔子來說,“道”是最值得人學習的。之前司馬遷的這一不同記載一直沒有受到關注,我們自然也就不懷疑所傳“學而不厭”文本有誤。


  二.什么最值得知曉——“知道”


  兩個新出土的文本為進一步認知孔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“知道”帶來了重要契機。這兩個文本,一個是海昏侯墓出土的漢簡《論語》,一個是肩水金關出土的漢簡《論語》。這兩個文本共同印證了《齊論》確實有《知道》篇,而且“知道”這個概念就出現在這一篇中。根據這兩個新文獻,我們來討論一下孔子的“知道”概念。


  主要出自《魯論》的傳世本《論語》中沒有“知道”一詞。按照班固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記載,《齊論》有22篇,比《魯論》多出了《問王》《知道》兩篇。何晏《論語集解序》肯定了《齊論》有《問王》《知道》,也認為這是多于《魯論》的兩篇。但《齊論》后失傳,多出的兩篇內容也無從得知。1973年出土的肩水金關漢簡《論語》首先改變了這一結論。根據整理和研究,其抄本被認為是《齊論》。其中就有《知道》篇,首章記載:“孔子知道之易也。易易云者三日。子曰:‘此道之美也,□□□□。’”


  2015年出土的海昏侯漢墓竹簡同樣有《論語》(被認為是《齊論》),特別是其中也有《知道》(一支竹簡反面寫有“智(知)道”兩字)篇。這也證實《齊論》有《知道》篇。《知道》篇首章記載(這支竹簡正面寫的內容):“孔子智(知)道之昜(易)也。昜=(易易)云者三日。子曰:‘此道之美也,莫之御也。’”[12]


  出土的這兩個《齊論·知道》篇使我們確定:第一,“知道”確實為《齊論》一篇的篇名(海昏侯墓漢簡反面寫的“智(知)道”兩字),印證了傳世文獻的記載;第二,《知道》篇的“知道”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。在肩水金關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篇中,我們看到的是簡一的內容;海昏侯墓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篇整體還沒有公布,我們能討論的也只是目前公布的這一支簡。


  孔子以求道為志向。海昏侯墓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篇首章記載孔子對“道”的看法,說孔子深知“道”易知易行,不復雜,不深奧,是可望可及的東西。與此不同,孔子稱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,又指出了“知道”不易和悟道的莊嚴,這讓他的弟子們對學道、“知道”產生畏懼心理。《論語·雍也》的記載佐證了這一點:“冉求曰:‘非不說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’”但孔子不接受他的說法:“子曰:‘力不足者,中道而廢。今女畫。’”[13]孔子是道德意志自由論者,他認為每個人只要追求仁愛就能實現它的價值。照《論語·里仁》記載,孔子鼓勵人們追求仁,說一個人哪怕只有一天這樣做,他也是做了。人在道德價值面前,只有為不為的情況,從來沒有能不能(“力不足”)的問題。對于“道”同樣如此。每個人都能夠弘揚“道”,而不是“道”去弘揚自身。在《知道》篇,孔子向他的弟子們強調通曉“道”并不難,可能同樣是在具體的語境下有感而發。孔子語重心長,在幾天中一有機會就說“知道容易”(“易易云者三日”)。[14]孔子這是在鼓勵和增強他的弟子們追求“道”的信心和斗志。


  《齊論·知道》有關孔子“知道之易”的記載并不孤立。與此類似的記載,一處在《禮記·鄉飲酒義》中:


  鄉飲酒之禮:六十者坐,五十者立侍,以聽政役,所以明尊長也。六十者三豆,七十者四豆,八十者五豆,九十者六豆,所以明養老也。民知尊長養老,而后乃能入孝弟。民入孝弟,出尊長養老,而后成教,成教而后國可安也。君子之所謂孝者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;合諸鄉射,教之鄉飲酒之禮,而孝弟之行立矣。孔子曰:“吾觀于鄉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[15]


  另一處在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


  人有六情:目欲視好色,耳欲聽宮商,鼻欲嗅芬香,口欲嗜甘旨,其身體四肢欲安而不作,衣欲被文繡而輕暖,此六者、民之六情也,失之則亂,從之則穆。故圣王之教其民也,必因其情而節之以禮,必從其欲而制之以義。義簡而備,禮易而法,去情不遠,故民之從命也速。孔子知道之易行也。《詩》云“誘民孔易”,非虛辭也。


  可以看出,《齊論》所記同這兩個傳世文獻的記載在文義上沒有什么差異,都是說孔子知道,如果人真的去求道、行道,那對他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。但它們在文字上有所不同:一是“道”與“王道”之不同;二是“易”與“易易”和“易行”之不同;三是說明與引用之不同。它們的語境也有所不同。傳世文獻的記載都是在與“禮”相關的上下文中引出的。鄉飲酒禮是儒家禮儀之一,它主要是按照人的年齡區分座次和擺放不同量的食物,以體現尊長養老的倫常,引導人們理解和踐履孝悌。孔子通過觀察鄉飲酒禮,認識到推行王道并不難。這里說的“王道”既是尊長敬老之道,又是孝悌之道。《韓詩外傳》將人的生理和身體需求概括為六種(目欲、耳欲、鼻欲、口欲、身體四肢欲和衣欲等),認為“禮”的規范一定要根據人的自然欲求來建立,才能使人們既滿足生活的需求,同時又知道有所節制。這也是人們容易按照禮的規范去行動的原因。《韓詩外傳》從孔子懂得“道”容易實行這一點出發,又引用《詩經》“誘民孔易”,說這不是“虛辭”,都是為了論證“禮”的正當性(合乎人情又節制人情)。


  海昏侯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篇首章的下一句是記載孔子的話:“子曰:‘此道之美也,莫之御也’”。[16]肩水金關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首章這支簡下殘,只有“子曰:‘此道之美也’”等字句,以及“莫之御也”這半句。孔子是帶著遺憾說的這兩句話(此“道”雖好,沒有人努力去運用它)。留下的一個疑問是,孔子在這句話中說的“此道”是一個泛指還是有具體的所指。《孔子家語·顏回》的記載為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:“顏回問子路曰:‘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,鮮矣,盍慎諸焉。’孔子謂顏回曰:‘人莫不知此道之美,而莫之御也,莫之為也,何居?為聞者盍日思也夫?’”據此,孔子說的“此道”是指顏回詢問子路的道理,即“力氣勇猛遠超德行的人能夠死得其所的卻很少”。顏回追問人們為什么不能避免。孔子的回答,包含了幾個方面的意思:一是人知道什么不等于就能做到什么(“人莫不知此道之美,而莫之御也,莫之為也”),這同《齊論·知道》篇中說的話大體一致,只是加上了一個主語(“人”);二是孔子對此又提出追問(“何居?”);三是孔子以反問的方式給予了回答:人們做不到的原因是沒有好好去思考(“為聞者盍日思也夫”)。


  根據這一記載可以推測,漢簡《齊論·知道》篇第一章可能引用了孔子說的這句話,但省去了《孔子家語》記載的孔子說話的這一背景。[17]但這一背景很重要,它不僅讓我們知道“此道”具體指的是什么“道”,也讓我們知道顏回為什么會向子路提出這一道理。子路以力大和果敢而聞名,孔子不時告誡和批評他不要逞強。正如人們容易好色而不容易好德那樣,人們也容易好勇而不好德。顏回問子路的這句話,可以說包含著規勸子路的用意。孔子的強調既是對子路而發,也是從一般意義上強調在勇氣和道德兩者之間首先要注重的是“德行”。孔子對仁愛和勇氣、道義與勇氣關系的說明可以證明這一點:


  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(《論語·憲問》)


  子路曰:“君子尚勇乎?”子曰:“君子義以為上。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,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。”(《論語·陽貨》)


  對于孔子而言,勇氣的重要性只能同道德結合起來而論,單純的好勇根本不可取。孔子周游列國,多次受到過圍攻,子路勇敢地保護他的老師和同學,這值得肯定。但孔子對子路的勇氣又多有批評,因為他容易沖動,魯莽有余,冷靜不足。這是孔子所不希望的。子路總希望他的勇氣能夠受到他老師的肯定,一有機會就表現出這種愿望:“子謂顏淵曰:‘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’子路曰:‘子行三軍,則誰與?’子曰:‘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’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,孔子更欣賞的人是“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”(同上)。孔子在子路面前感嘆他很難再繼續推行“道”,想隱逸于海上,子路覺得這是他可以發揮作用的機會,但孔子馬上給他潑了一盆冷水: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從我者,其由與!’子路聞之喜。子曰:‘由也好勇過我,無所取材。’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子路最終還是未能超越自我,違背他老師“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”(《論語·泰伯》)的教導,介入衛國君權之爭而被殺死。孔子很傷心,痛哭了一場。


  孔子認為“知道”容易[18],就某些道理特別是孔子說的一些人倫日常之道來說是如此,人們“知曉”它們并不難。[19]但“天道”等一類的“道”,人們就不容易認知和理解。竹簡《語叢一》說:“知天所為,知人所為,然后知道,知道然后知命。”這也是孔子為什么會說“民可使行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(同上)從孔子的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(《論語·泰伯》)我們更可以看出,人要“知道”又是多么不易,它是需要人一生為之獻身的事業。


  《孟子》中有兩處記載孔子的“知道”概念。按這兩處記載,“知道”并不簡單。一處在《公孫丑上》中。這里孟子有一個立論,認為人們追求道德價值就會獲得榮譽,否則就會蒙受恥辱。但不幸的是,人們不甘于恥辱卻又不去實踐道德價值。一個人如果真的不甘于恥辱,他就應該自強自立,因為人的福祉是人努力自求而得到的。為了論證這一點,孟子先引用《詩經》中的詩“迨天之未陰雨、徹彼桑土,綢繆牖戶。今此下民,或敢侮予”(佚名詩《鴟鸮》),然后又引用孔子對此詩的評論,說“為此詩者,其知道乎!”另一處在《告子上》中。在此,孟子認為,每個人先天都具有良善的道德能力,他只有努力才能將它發揮出來,否則它就會喪失。人們為不善不是他才質的過錯,而是他不能盡其道德才能所致。為了論證這一主張,孟子引用《詩經》中的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”(《大雅·烝民》),又引用孔子評論的話“為此詩者,其知道乎!”孔子是《詩經》的整理者,又是《詩經》的闡釋者,《孔子詩論》也保存了孔子對《詩經》的闡釋。從德義看《詩經》是孔子詮釋的一個維度。就這兩首詩的例子來說,“知道”不易。


  對荀子來說,“知道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站在儒家的立場,荀子對百家子學作了批評性的總結,認為諸子雖然都有所見,立論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,但又都是一偏之學,沒有掌握“道”:“萬物為道一偏,一物為萬物一偏。愚者為一物一偏,而自以為知道,無知也。”(《荀子·天論》)《荀子·解蔽》將“道”看成是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(“何謂衡?曰:道”),認為治理天下的根本也在于“知道”(“故治之要在于知道”)。治理者不懂得“道”,只會造成混亂:“心不知道,則不可道而可非道。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!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,則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。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,亂之本也。”(《荀子·解蔽》)相反,如果人們掌握了“道”,就掌握了治理的根本:“心知道然后可道。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。以其可道之心取人,則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。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,治之要也。何患不知!”(同上)荀子主張的“道”主要是“人道”,它是很容易掌握和懂得的。它之所以不容易被掌握,是因為人們往往容易為事物的部分所蒙蔽,而不能認識事物的整體。人如何才能完整地通曉“道”呢?《荀子·解蔽》提出了一個重要而又不容易做到的方法:心靈的虛心、專一和寧靜(“何以知道?曰:心。心何以知?曰:虛壹而靜”)。荀子相信,人只要遵循這一方法,他就能掌握“道”:“知道察,知道行,體道者也。虛壹而靜,謂之大清明。”(同上)


  三.什么是孔子之“道”


  “道”之所以最值得人們學習,最值得人們通曉和掌握,是因為孔子信奉、信仰它。孔子信奉和信仰的“道”是什么呢?對這一問題的回答,同時也是“道”為什么最值得人們學習、通曉和掌握的答案。孔子之“道”是什么,我們已經有了一些解答,但我們對它的討論還不充分。造成這一現象的部分原因,是孔子的仁和禮常常被聚焦,而孔子的“道”則被淡化。由于這里我要探討的主要是孔子的“學道”“知道”這兩個概念,對孔子之“道”是什么的回答需要在相應的限度內來進行。


  有關孔子之“道”的論述,除見之于《論語》外,還見之于《禮記》《孔子家語》等其他儒家早期的文獻中。統觀這些文本,我們可以對孔子之“道”大體上都有什么用法和意義作出概括。孔子之“道”有時帶有個人化的色彩,它被說成是“吾道”“夫子之道”等。但既然孔子承諾他的志愿是“志于道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,他一旦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,既然“道”在人間產生它的作用或衰退都受制于人力無法改變的力量,那么孔子的“道”就不會是純粹個人化的東西,一定有它根本性、普遍性的意義和內在的力量。


  孔子之“道”有很普通的用法,如指人行走的“路”“道路”。[20]在普通的用法之外,孔子之“道”的第一個重要用法和意義是規則、規范和禮儀等。要使各有個性和追求各自利益的人們和諧地生活在一個群體中,共同的理性、倫理規則、規范等是需要的。孔子特別重視的禮儀則是其中的一部分。《論語·雍也》記載,孔子追問說,既然人無論是誰都要從門戶出入,那么人做什么事可以不遵循原則(“誰能出不由戶?何莫由斯道也”)?在《論語·八佾》篇中,孔子談到射禮,說“射不主皮”是過去的一種規則(“古之道也”);在《論語·衛靈公》篇中,孔子談到“相師之道”,這里的“道”是指拜見老師的禮節。


  孔子之“道”的第二個重要用法和意義是根本的法則、最高的理性或真理。這可以聯想到儒家的天道觀念,聯想到儒家帶有宗教意味的“上天”概念。人們常以子貢說的“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為依據[21],說孔子不談人性和天道。單看《論語》,里面確實沒有孔子使用“天道”這個詞匯的記錄。但不能由此就說孔子不談天道。《禮記·哀公問》記載魯哀公請教孔子君子為什么尊崇天道,孔子的回答三言天道:“公曰:‘敢問何謂成身?’孔子對曰:‘不過乎物。’公曰:‘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?’孔子對曰:‘貴其不已。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,是天道也;不閉其久,是天道也;無為而物成,是天道也;已成而明,是天道也。’”這就是孔子的天道觀,而且這與《論語·陽貨》中所記載的孔子對“天”的看法一致。一次子貢請教孔子,孔子留下了對“天”的看法——“天”以自身自然而然的內在法則活動:“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(《論語·陽貨》)這表明孔子具有自然天道觀,但參悟和懂得它很不容易。有關孔子的“命”和“天命”等概念,我們有復雜的討論和爭論。簡單說,孔子有兩種不同的天命論,一是人類信仰的正義性的天命之命;一是個人不可左右的命運之命。這兩種命很不相同。孔子一生探索和信奉的“道”,既是自然的天道,又是最高正義的天命。孔子說的“士志于道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、“信道”(《論語·子張》)、“君子學以致其道”(同上),以及他說的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、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,就有這兩方面的意義。


  孔子之“道”的第三個重要用法和意義是正義和道義等。孔子談到富貴是人所希望的,貧賤是人所厭惡的,但獲得富貴必須合乎道義和正義,擺脫貧賤也必須采取正當的方式:“子曰:‘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’”(《論語·里仁》)孔子稱“行義以達其道”(《論語·季氏》)和“直道而事人”(《論語·微子》)[22],稱“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”(同上),都將“義”與“道”相提并論,其“道”主要是指義、道義和正義。


  孔子之“道”的第四個用法和意義是一些比較具體的倫理價值。孔子說他的“道”是“一以貫之”。曾子將它解釋為“忠恕”(“曾子曰: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”)(《論語·里仁》)如果是這樣,忠恕之道就是孔子倫理價值的核心。孔子倫理之道的其他一些方面,如“孝悌”被孔子看成仁之“本”,孔子說這一根本確立了,“道”也就確立了(“本立而道生”)(《論語·學而》);孔子曾經告訴子產“君子之道”有四個方面,“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養民也惠,其使民也義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。孔子說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”(《論語·子罕》),這被子貢看成是“夫子之道”,孔子謙虛地說他還沒有做到。孔子贊揚子路有自尊和自足的美德(“是道”),說他“衣敝緼袍,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……‘不忮不求’”(同上),同時又告誡他不要滿足于此。孔子之“道”的這一類用法和意義,整體上是將“道”看成某些具體的倫理價值。


  孔子之“道”的第五個重要用法和意義主要是美好的、理想的社會或天下太平。孔子常常將天下有道與天下無道進行對比,這可以理解為天下太平與天下混亂、無序的不同。如孔子說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無道,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……天下有道,則政不在大夫;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”(《論語·季氏》)孔子還多次談到人在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中應該如何進行選擇:


  篤信好學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亂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隱。(《論語·泰伯》)


  子謂南容,邦有道,不廢;邦無道,免于刑戮。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


  子曰:“寧武子,邦有道,則知;邦無道,則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(同上)


  子曰:“邦有道,危言,危行;邦無道,危行,言孫。”(《論語·憲問》)


  憲問恥。子曰:“邦有道,榖,邦無道,穀,恥也。”(同上)


  直哉史魚!邦有道如矢,邦無道如矢。君子哉,蘧伯玉!邦有道則仕,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。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


  這其實是一個矛盾。對儒家來說,邦無道的時候不恰恰是需要人去改變它的時候嗎?孔子和他的追隨者們不正是為此而周游列國嗎?孔子不正是因此而受到隱者的嘲諷嗎?不正是因此而被稱為“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”嗎?單從明哲保身來說,要實現這種選擇也不容易。以勇敢著稱的子路,孔子不時批評他,告誡他“危邦不入”,擔心他“不得其死然”。但子路最后還是介入到了“危邦”的權力爭奪之中而死于非命。事實上,孔子正是在春秋“禮崩樂壞”的混亂無序中追求天下有道、期望天下太平的。他最期望魯國成為有道的國家:“齊一變,至于魯,魯一變,至于道”(《論語·雍也》)。敬仰他的儀封人預言“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”(《論語·八佾》)。但在魯國,孔子的政治期望沒有實現,在其他國家同樣如此。孔子一生渴望和追求天下有道的太平秩序落空了。孔子發出“甚矣,吾衰也,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”(《論語·述而》)的感嘆。魯哀公十四年(公元前481年)孔子看到魯哀公西巡所獲麒麟說“吾道窮矣”,逝世前孔子對子貢說“天下無道久矣,莫能宗予”(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)[23],這些都是孔子對政治失望的自我寫照。但單憑孔子對政治的失望,不能說他就是一個失敗者。孔子沒能挽救一個衰落的世界,但他卻創造了一個人文的世界,創造了一個人類精神的世界,創造了一個倫理價值的世界。這也是司馬遷為什么會如此評論他:“孔子布衣,傳十余世,學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,可謂至圣矣!”(同上)



注釋


  [1]有關孔子之道的討論,參見《仁禮之辨: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》(梁家榮)、《孔子與中國之道》(顧立雅)、《通過孔子而思》(郝大維、安樂哲)、《孔子之道》(王炎平)、《中國思想的道家之論:一種哲學解釋》(陳漢生)、《孔子“道”的形上學意義及精神價值》(顏炳罡)、《孔子之道及其英譯之法》(楊平)、《〈論語〉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章新釋》(廖名春)、《孔子“聞道”說新解》(李景林)等。


  [2]定州《論語·述而》篇記載:“黑(默)而職(識),學不厭,誨人[不]卷(倦),何有于我哉?”


  [3]《韓詩外傳》卷六記載:“孔子曰:‘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,其惟學乎!其身體不足觀也,勇力不足憚也,族姓不足稱也,宗祖不足道也;而可以聞于四方,而昭于諸侯者,其惟學乎!’”


  [4]1847年日本創辦的貴族大學“學習院”(現稱“學習院大學”)的“學習”二字就取自于此。


  [5]如孔子說“行有余力,則以學文”(《論語·學而》),說“博學于文,約之以禮”(《論語·顏淵》),等等。后將談到“學道”。


  [6]“明年”即魯哀公六年(公元前489年)。


  [7]《韓詩外傳》卷六記載孔子論學之言說:“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,其惟學乎!其身體不足觀也,勇力不足憚也,族姓不足稱也,宗祖不足道也;而可以聞于四方,而昭于諸侯者,其惟學乎!《詩》曰:‘不愆不忘,率由舊章。’”


  [8]《呂氏春秋·尊師》的記載也省去了學和教的對象:“故子貢問孔子曰:‘后世將何以稱夫子?’孔子曰:‘吾何足以稱哉?勿已者,則好學而不厭,好教而不倦,其惟此邪?’”


  [9]《禮記·燕義》談到了“學道”:“凡國之政事,國子存游卒,使之修德學道,春合諸學,秋合諸射,以考其藝而進退之。”


  [10]有關肩水金關漢簡《論語》,參見《金關漢簡“孔子知道之易”為〈論語·知道〉佚文蠡測》(蕭從禮、趙蘭香)、《肩水金關漢簡〈齊論語〉研究》(王楚寧、張予正、張楚蒙)。


  [11]有關海昏侯墓漢簡《論語》,參見《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〈論語·知道〉簡初探》(楊軍、王楚寧、徐長青)。


  [12]這支簡的正面寫有“智(知)道”等24字,反面寫有“智(知)道”。


  [13]在受教過程中,冉求曾受到孔子非常尖銳的批評,“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”,孔子批評他說“非吾徒也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”(《論語·先進》)。但他又是孔門十哲之一,孔子稱贊他“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可使為之宰也”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。


  [14]“知道之易”是說人懂得道容易,如同《莊子·列御寇》記載的莊子所說“知道易,勿言難”。


  [15]《孔子家語·觀鄉射》也載有孔子這句話(“吾觀于鄉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”),雖記載的禮儀有所不同,但也強調人們通過鄉飲禮節很容易建立尊重長者的倫常:“貴賤既明,降(隆)殺既辨,和樂而不流,弟長而無遺,安燕而不亂,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國矣。”《禮記·射義》也說:“鄉飲酒之禮者,所以明長幼之序也。”


  [16]“御”有對當、相當之義,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說:“維此針虎,百夫之御。”但這里的“御”應解釋為“運用”。如《荀子·禮論》說:“然而禮兼而用之,時舉而代御。”


  [17]這不是孤立的一個例子。《論語》記載的孔子的言論有不少都有背景,在《論語》中則省去了。如“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”(《論語·子罕》)。從《孔子家語》的記載可以看出,孔子這句話是對顏回說的,顏回又是問子路的。


  [18]從孔子的一些論述來看,體現在行動上要比知困難。荀子樂觀地相信,人只要真正懂得了“道”的重要,就一定會行道:“凡人莫不從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,知道之莫之若也,而不從道者,無之有也。”(《荀子·正名》)


  [19]孔子后學和他的追隨者在一些場合也強調“道”的平易和“道”的人間性特點。如《中庸》說:“道不遠人。人之為道而遠人,不可以為道。”再如,《荀子·儒效》說:“道者,非天之道,非地之道,人之所以道也,君子之所道也。”但認識和掌握“人道”即使容易,也不等于按“道”去行事也容易。明白易知的簡單道理,做起來也是不容易的。


  [20]如《論語·陽貨》記載:“子曰:‘道聽而涂說,德之棄也!’”又如《論語·子罕》記載:“且予縱不得大葬,予死于道路乎?”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仁以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遠乎?”(《論語·泰伯》)孔子用作“路”的“道”這一意義,有可能已是“道”的引申義了。按照“道”的最初構型,它很可能一開始是用作動詞,相當于“行”的意義,作為“路”的用法是后起的。寫法上同它接近的“行”反而一開始很可能是作為“路”使用的,它的行走的動詞義則是引申出來的。(參見曹定云)


  [21]孔子談到了“性”說的“性相近,習相遠”,包含著豐富和復雜的義理。孔子也談論了人的才質和才智的不同,這是廣義的人性論的一部分。


  [22]“道”分“直”“枉”,“枉道”即不義之道。孔子說的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”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的“道”,有可能就是指不義之道。有關“直道”,孔子還說:“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”(同上)


  [23]《禮記》和《孔子家語·終記解》的記載有所不同:“夫明王不興,而天下其孰能宗予”(《禮記·檀弓上》);“夫明王不興,則天下其孰能宗余”(《孔子家語·終記解》)。


參考文獻


  古籍:《韓詩外傳》《孔子家語》《禮記》《論語》《呂氏春秋》《孟子》《詩經》《史記》《荀子》等。


  曹定云,1995年:《釋道、永兼論相關問題》,載《考古》第11期。


  陳漢生,2020年:《中國思想的道家之論:一種哲學解釋》,周景松、謝爾遜等譯,江蘇人民出版社。


  顧立雅,2014年:《孔子與中國之道》(修訂版),高專誠譯,大象出版社。


  郝大維、安樂哲,2005年:《通過孔子而思》,何金俐譯,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

  李景林,2014年:《孔子“聞道”說新解》,載《哲學研究》第6期。


  梁家榮,2010年:《仁禮之辨:孔子之道的再釋與重估》,北京大學出版社。


  廖名春,2009年:《〈論語〉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”章新釋》,載《清華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》第6期。


  王楚寧、張予正、張楚蒙,2017年:《肩水金關漢簡〈齊論語〉研究》,載《文化遺產與公眾考古》第4輯。


  王炎平,2018年:《孔子之道》,三晉出版社。


  蕭從禮、趙蘭香,2014年:《金關漢簡“孔子知道之易”為〈論語·知道〉佚文蠡測》,載楊振紅、鄔文玲主編:《簡帛研究》,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。


  顏炳罡,2010年:《孔子“道”的形上學意義及精神價值》,載《貴州社會科學》第2期。


  楊軍、王楚寧、徐長青,2016年:《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〈論語·知道〉簡初探》,載《文物》第12期。


  楊平,2015年:《孔子之道及其英譯之法》,載《語言與翻譯》第2期。



來源: 《哲學動態》2022年第1期    瀏覽次數:300   【收藏本頁
主站蜘蛛池模板: 美女黄免费网站 | 天天射日日操 |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| 一级黄色片在线 | 夜夜爽夜夜操 | 日韩综合久久 |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| 污污视频网站免费 | 国产三级不卡 | 国产在线视频你懂得 | 色网站免费| 深夜在线观看网站 | 欧美三级不卡 |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| 国内精品免费 | 农村黄a三级三级三级 | 国产成人a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|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| 男人把女人下部桶爽的视频 |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| 在线jyzzjyzz免费视频 | 交在线观看网站视频 | 欧美日本高清一本二本三本 | 欧美青青 | 日日操天天操 | 亚洲婷婷网 |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免费毛片 | 国产成人lu在线视频 | 日日夜夜伊人 | 亚洲 欧美 字幕 一区 在线 | 欧美高清免费一级在线 | 国产精品一级 | 欧美精品亚洲网站 | 黄色一级在线观看 |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| 男人午夜网站 | 影音先锋天堂网 |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| 欧美一级一一特黄 |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