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理學家、關學創始人張載,在其著作《正蒙》第十七篇《乾稱篇》的開頭有一段話,張載把它抄錄貼在西邊的窗戶上,稱《訂頑》。程頤將其改名為《西銘》,對其推崇備至,甚至將之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等經典相提并論。程頤稱贊說:“《西銘》明理一而分殊,擴前圣所未發,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,自孟子后蓋未之見。”張載在《西銘》中說:“乾稱父,坤稱母;予茲藐焉,乃混然中處。故天地之塞,吾其體;天地之帥,吾其性。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?!币馑际钦f,天是我的父親,地是我的母親,人都是天地所生,稟受天地之氣而成性,其在宇宙間是很藐小的,和萬物一樣生存于天地之間。陰陽二氣構成了人的身體,“太虛”之氣規定了人善良的本性。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,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,所以,我們對他人均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,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。
張載在“萬物一體”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基礎上,提出的“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”這一思想,被后世學者概括為“民胞物與”?!懊癜锱c”是《西銘》的核心思想,被后世視為孟子之后論仁求仁的精華思想。
“民胞物與”的哲學基礎,是儒家“萬物一體”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在張載看來,天地之所以是我們的父母,世間民眾都是我們的兄弟,萬物都是我們的同伴,就在于包括人在內的宇宙萬物,都是因氣化而有生,稟同氣而成性。顯然,張載是認為萬物稟賦的氣決定了人性和萬物之性。這樣,從稟賦之氣所承載的價值意義上說,所有的人與物都是平等的,都應該共享應有的公平。由此就必須以“民胞物與”的態度,看待和處理人與人、人與物的關系。
“民胞物與”包括“民胞”和“物與”兩個方面。就“民胞”來說,作為每一生命個體的人,既生于天地間,就必須自覺地“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”,所以都應該盡自己的倫理責任,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,對他人盡忠,對親人盡孝;同時也要以仁愛的德性,關愛社會上生存狀態各異的族群,特別要關愛那些弱勢群體。故張載在《西銘》中接著說:“尊高年,所以長其長;慈孤弱,所以幼其幼?!薄胺蔡煜缕q獨埣病莫汌姽?,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?!睆娬{既要尊長慈幼,還要關愛那些“疲癃殘疾”和“惸獨鰥寡”的人,把天下殘疾孤苦、受苦受難、無處申告的弱勢群體,都視為自己的兄弟姐妹。
就“物與”來說,就是要以仁愛的德性對待宇宙間的萬物,將其視為人類的同伴而平等地予以關照。既如此,就要引物為同類,秉持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,而不應為了自身的生存無限度地征服自然,甚至以犧牲其他物類的生存為代價。張載把自然萬物視為人類同伴的觀點,在當前環境污染、生態失衡等因素制約社會全面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,對于遏制不尊重自然、不注意環境保護而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做法,對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,無疑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。可以看出,張載的“民胞物與”是從“萬物一體”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論出發來論仁求仁的。
張載的“民胞物與”在儒家傳統中有其深在的思想淵源。《論語》說“泛愛眾,而親仁”“四海之內皆兄弟”,《孟子》說“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”。儒家先賢的這些主張,已蘊涵著張載所說“民胞物與”的理念?!抖Y記·禮運篇》所說的“以天下為一家,以中國為一人”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的理想社會,也鮮明地包含著公平、平等和博愛的觀念,其所說“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、孤獨、廢疾者皆有所養”,就是強調要給包括所有弱勢群體在內的人們以各自所需要的關愛,這里已有了鮮明的博愛情懷。唐代韓愈說“博愛之謂仁”,把儒家的仁愛觀明確提升到博愛的高度。到張載提出“民胞物與”,已從宇宙論和價值論相統一的層面,在“萬物一體”“天人合一”的意義上講一體同類,從而把人間大愛傳遞和擴展到廣泛的人際和物類。傳統儒家那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仁愛,也就被深化為以稟氣而成性為基礎的博愛,儒家的仁愛思想被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。二程也說“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同體”,王陽明講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”等,其所包含的博愛思想,都與張載所說“民胞物與”相通。
張載的“民胞物與”思想,一直影響著歷代中華兒女,成為人們以仁愛之心處理己關系、人物關系的境界追求和方向指引,是中華民族和諧發展的重要價值理念,更是當今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淵源。習近平主席指出:“今天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,同時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也前所未有。世界各國人民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?!比祟惤裉焖媾R的問題,都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自行解決得了的,需要各國的協調和共同努力。只有堅持“民胞物與”的理念,把乾坤宇宙看作我們共同的家園,真正視“天下為一家”,才能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,實現世界大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