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承貴,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、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
“創生”就是創造生命,是儒家生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。對儒家而言,創生不僅是自然權利,也是神圣責任,更是至上美德,展示了儒家創生理念對于當代社會所具有的重大意義。
“創生”是一種自然權利
創生作為一種自然權利,意味著生命物天生具有創生行為的自由。那么,創生何以成為一種自然權利?在儒家看來,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,在于內部的生命性,沒有生命性,不可能產生生命。而生命性是每個生命物本有的,不是外來的,所以是生命者自生。《易傳》曰:“天地感而萬物化生。”《禮記》曰:“天地合,而后萬物興焉。”所謂“天地感”“天地合”,天地即陰陽二氣,而陰陽二氣乃為生命所本有,所以,“天地感”“天地合”并非說天地“生”萬物,而是指物自生。因此,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,便有了明確表述萬物自生的觀念。如,王充說:“天地合氣,萬物自生。”邵雍說:“動物自首生,植物自根生。自首生,命在首。自根生,命在根。”既然萬物自生,且自生的方式各異,就意味著生命不同的形式和種類取決于生命物自己,因而創造生命的權利在生命物自身。王夫之說:“人具生理,則天所命人之性固在其中。”創生之理即在生命之中,不在生命之外,所以創生是權利。
生命性是成就生命的基本要素,處于不斷運動化生之中。就是說,生命物之所以最終成就生命,必須依賴于生命性的展開。而生命性的展開決定于生命內部的基本矛盾,正是這種基本矛盾的交合互動,逐漸形成生命。《易傳》曰:“夫乾,其靜也專,其動也直,是以大生焉;夫坤,其靜也翕,其動也辟,是以廣生焉。”乾即陽,坤即陰,乃是生命物基本元素,二者交合互動而成就生命。邵雍繼承了這一觀點,認為陰陽交合互動是創生的基礎,他說:“一陰一陽,天地之道也。物由是而生,由是而成者也。”萬物之生,基于陰陽交合互動,而陰陽二氣是生命物的基本元素,內在于生命物本身,所以創生是內在的權利。二程(程顥、程頤)則將生命內部的矛盾視為創生的源泉,二程說:“理必有對待,生生之本也。”創生之所以成功,乃是源于生命物自身的矛盾性,生命物自身矛盾的展開,才會發生生命現象。朱熹則認為,大凡生命物無不內含矛盾,正是生命物所本有矛盾的展開,才可能最終創造出生命現象。朱熹說:“無一物不有陰陽、乾坤。至于至微至細,草木禽獸,亦有存牝牡陰陽。”既然創生源自生命物內部矛盾的交合互動,也就意味著生命物內部矛盾的交合互動及其結果由生命物自身把握。因此,創生是生命物本有之理,是內在于生命物的自然權利,正如胡宏所說:“天地之生生萬物,圣人之生生萬民,固其理也。”
既然創生是一種自然權利,那么,所有生命物必須尊重、敬畏、保護這種權利,讓所有生命物享有這種權利,實現這種權利,而不是剝奪這種權利;所有生命物必須愛護、珍惜、善用這種權利,而不應該放棄這種權利,任何盲目限制、傷害創生的行為,都是對創生權利的侵犯,必須加以阻止和譴責,而對于放棄創生權利的行為,必須給予教示。當然,創生雖然是一種自然權利,但由于這種權利源自生命物所具有的生命性,因而必然受制于生命物內部以趨善為核心構成的復雜機制,所以絕不可濫用這種權利,而應遵循創生規律,使創生合乎趨利避害的目標。《詩經》曰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則。”因此,理性遵循生命物內在運行規律以創生,亦是創生權利的重要內容。
“創生”是一種神圣責任
創生作為一種神圣責任,意味著生命物在使自己成為生命的過程中具有應盡的義務。那么,創生何以成為一種責任?既然創生源于生命的內在規定性,既然生命者自生,那就意味著不創生便不會有生命現象,所以創生是一種責任。《尚書》曰:“惟天地萬物父母,惟人萬物之靈。亶聰明,作元后,元后作民父母。”父母意味著創造生命、養育生命,所以是責任的象征。《易傳》曰:“天地絪缊,萬物化醇。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。”這就是說,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,就不會有萬物的變化精醇;如果沒有男女二性的交合,就不會有萬物的變化生成,也證明了創生是一種責任。所以荀子說:“天地合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。”二程則將這種責任意識明確化,程頤說:“天地不交,則萬物何從而生?”此即謂,萬物不生的責任在于“天地不交”,在于陰陽二氣不交,更言之,就是生命物自身沒有努力,沒有盡到責任。而且他認為,陰陽二氣各有其責,所謂“獨陰不成,獨陽不生”。如此,創生的責任更加具體、更加清晰,且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承擔者。既然創造生命需要內在于生命物的諸元素的共同努力,所以是一種責任。
創生之所以是一種責任,也源于生命物的自我展開、自我完善。胡宏說:“天地之心,生生不窮者也。”創生的責任就是無止境地自我展開。宇宙生命展開的責任,就是要創造宇宙世界,《易傳》曰:“日月麗乎天,百谷草木麗乎土,重明以麗乎正,乃化成天下。”人類生命展開的責任,就是要創造人類文明,孟子云:“君子創業垂統,為可繼也。”人文世界展開的責任,就是要創造制度文化,《尚書》曰:“凡我造邦,無從匪彝,無即慆淫,各守爾典,以承天休。爾有善,朕弗敢蔽;罪當朕躬,弗敢自赦,惟簡在上帝之心。其爾萬方有罪,在予一人;予一人有罪,無以爾萬方。”如果創造生命未能滿足生命物的期待,責任在創生的主體。
生命物在展開的同時,亦需要自我完善。《易傳》曰:“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”天道變化,萬物化生,但萬物必須對自己負責,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圓成。程頤說:“天道生萬物,各正其性命而不妄;王者體天之道,養育人民,以至昆蟲草木,使各得其宜,乃對時育物之道也。”天所賦為命,物所受為性,因而所謂“各正其性命而不妄”,就是指生命物必須尊重自身的本性以全力全心成就自己。因此,創生作為一種責任也必須表現為遵循生命物自身特性(規律)而成就自己。朱熹說:“圣賢出來撫臨萬物,各因其性而導之。……所以能使萬物各得其所者,惟是先知得天地本來生生之意。”既然創生源于生命物的自我展開,從而創造宇宙世界、人類社會、文化制度,既然創生源于生命物的自我完善,從而將全力成就生命視為一種義務,那么,創生作為一種責任便是生命物的內在規定。
可見,創生是源于生命物的內在規定性,從而成為生命物的必然義務,所以是一種責任。既然創生是一種責任,那么,所有生命物必須客觀認識、充分理解、虔誠敬畏這種責任,而不是麻木、無視、褻瀆這種責任;所有生命物必須坦然接受、勇敢承擔這種責任,并以完成這種責任為自豪,而不是抱怨、推卸這種責任;所有生命物必須遵循自身規律以使創生順利進行,而不是違背規律胡作非為。而且所有制度實施必須服務于創生,為創生保駕護航,所謂“立官者,以全生也”而不應成為妨礙、甚至傷害創生的桎梏。因此,對所有生命物而言,創生是一種神圣責任,不應以任何理由推卸。當然,創生雖然是一種責任,但由于這種責任源自生命物所具有的生命性,這種生命性意味著創生與否需要尊重創生者的權利。《呂氏春秋》曰:“凡生,非一氣之化也;長,非一物之任也;成,非一形之功也。”創生的個體性和內在性意味著,并不能因為是“責任”便無限地升高其“正義”性,從而強迫生命物服從,因為“和合”才是創生能夠真正成功的根本。二程說:“天地之生,萬物之成,合而后遂。”如此,創生才能展示“和合”璀璨而溫馨的人文意義。
“創生”是一種至上美德
“創生”作為一種至上美德,這里的美德屬于倫理學范疇,指高尚的品德。那么,創生為什么是一種美德呢?所謂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,創生者自生,自生者無私意,因而主觀上看,創生是美德;創生者自生,從而生出多姿多彩的宇宙、生意盎然的萬類、靈性散發的人文,以滿足生命物的欲求,因而客觀上也是美德。《詩經》以創生為大德,認識到生育生命需要付出心血,所以用樸素的情感歌頌創生的偉大。《詩經》曰: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撫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”父親生我,母親育我,使我健康成長,因而父母的大恩大德,比天還高,比海還闊,我做什么都無以為報!創生之所以是美德,孔子認為在于無私,他說:“天無私覆,地無私載,日月無私照。”在儒家思想中,天地日月都是創生萬物的“主體”或元素,但它們都是“生而不有”的,都是無私的。天無私地覆蓋萬物,地無私地承載萬物,日月無私地照耀萬物,所以是大德。董仲舒將創生視為“無窮極之仁”,董仲舒說:“仁之美者在于天。天,仁也。天覆育萬物,既化而生之,有養而成之,事功無己,終而復始,凡舉歸之以奉人。察于天之意,無窮極之仁也。”就是說,“天”不僅創生萬物,而且持之以恒、不厭其煩地養育萬物,所以,創生的仁德達到了極致。二程認為,創生就是天之道,天只以創生為道,因而繼承創生之理便是善,所以創生便是美德。二程說:“‘生生之謂易’,是天之所以為道也。天只是以生為道,繼此生理者,即是善也。”朱熹則將創生等同于“慈愛惻怛之心”,他說:“天地生物,自是溫暖和煦,這個便是仁。所以人物得之,無不有慈愛惻怛之心。”“慈愛惻怛之心”即惻隱之心,就是善。既然天地生物就是仁,所以創生是美德。王夫之認為,天地之大德所以是創生,是因為創生由陰陽柔剛的交合變化而成,即是說,大凡創生,生命物內部諸要素不僅要交合互動,而且要完成噓吸以通、融結以成、斂之使固、發之使靈、干之使立、濡之使動等一系列具體、復雜而高難的操作,才能成功。王夫之說:“‘天地之大德曰生’,統陰陽柔剛而言之。萬物之生,天之陰陽具而噓吸以通,地之柔剛具而融結以成;陰以斂之而使固,陽以發之而使靈;剛以乾之而使立,柔以濡之而使動。天地之為德,即立天立地之本德,于其生見之矣。”既然創生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勞動、汗水和智慧,那當然是大德。因此,王夫之將“盡生理以創生者”稱為“仁人”,他說:“仁人只是盡生理。”
如果說以上所述是創生在主觀上表現的美德,那么以下所述便是創生在客觀上展示的美德。創生者自生,由于創生無窮而進化,因而創生之為大德,必表現在無數的、具體的“作品”上。《中庸》曰:“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無窮也,日月星辰系焉,萬物覆焉。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,及其廣厚,載華岳而不重,振河海而不泄,萬物載焉。今夫山,一卷石之多,及其廣大,草木生之,禽獸居之,寶藏興焉。今夫水,一勺之多,及其不測,黿鼉蛟龍魚鱉生焉,貨財殖焉。”因為創生,才有燦爛美麗的星空,才有廣袤無際的大地,才有鳥語花香、禽飛獸走的山脈,才有蛟龍嬉戲、魚鱉成群的江河。此乃“為物不貳,其生物不測”之功。進而言之則有更精彩的成就。荀子說:“夫天地之生萬物也,固有余足以食人矣;麻葛繭絲、鳥獸之羽毛齒革也,固有余足以衣人矣。”因為創生,五谷雜糧、瓜桃棗李、葷菜百疏、六畜禽獸、黿鼉魚鱉,應有盡有,物產富足。創造了富足豐裕的生活。《易傳》曰:“有天地,然后有萬物;有萬物,然后有男女;有男女,然后有夫婦;有夫婦,然后有父子;有父子然后有君臣;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;有上下,然后禮儀有所錯。”因為創生,才有了男女、夫婦、父子、君臣等人倫秩序。創造了人文世界。《禮記》曰:“天地合,而后萬物興焉。夫昏禮,萬世之始也。”因為創生,才有人類繁衍不息,才有了人文傳承,才有了人類歷史的開啟。創生是人類繁衍的基礎。
可見,因為創生而有生命,而有美輪美奐的宇宙,而有跌宕起伏的歷史,而有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。既然創生是大美之德,那么,所有生命物應該以能夠創生為光榮,而不能躲避創生;所有生命物應該以能夠創生為驕傲,而不能輕視創生;所有生命物應該禮贊創生,而不應該譏諷創生。概言之,所有生命物以創生為至上美德而積極創生,是生命物的內在規定。
總之,創生的權利與責任是與生命物共在的,沒有生命的創造,就不會有創生的權利與責任,而創生的權利與責任作為生命物的內在規定性,必須得到肯定、保護、尊重和贊美。與此同時,美德也因創生而有,因而美德亦內在于生命物本身。因而以創生為美德是內在于生命物的一種屬性,所有生命物應以擁有這種美德而感到無上榮光,并以追求美德的喜悅心態去創生。朱熹說:“人物所以生生不窮者,以其生也。”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、長盛不衰,根本原因之一,就在于對創生權利的尊重和保護,就在于對創生責任的自覺和擔當,就在于能夠智慧地協調創生權利與創生責任的張力,就在于對創生美德的崇尚和追求。(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“儒家生生思想研究”[16JJD720012]階段性成果)